守护乡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守护乡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大学生门户网济宁1月27日电( 通讯员 于心雨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近年来却出现耕地“非粮化”现象。1月12日-2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团队走进济宁的各乡镇去了解当地乡村人口流动与粮食非粮化的基本情况,以求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耕地、建设家乡,用青年地理人的方式为耕地保护、乡村振兴助力。


打好基础,学习并认识耕地重要性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是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的一种用地类型。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是为了保持中国粮食安全稳定的耕地总数。守住这道红线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为了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对于一个超过14亿人的国家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耕地“非粮化”问题日益严重,大量耕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果木林地以及养殖牲畜等,严重影响了耕地保护。


走进村庄,了解耕地保护现状

为更全面的了解耕地整体现状,1月20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来到了独山村村委会,就村子的耕地保护问题与村委会负责人进行采访与交流。从村委会负责人口中了解到了村庄的基本情况。村委会负责人表示,独山村的耕地“非粮化”现象严重,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作物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部分乡村人口流动和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加重。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经济利益驱使是最主要因素,当前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土地流转费用日益增加,部分农户转而能够获得更高收益的“非粮化”耕种方式。目前大约有80%的村民种植的为非粮食作物,但随着相关政策颁布以及村庄的宣传,耕地“非粮化”现象有所下降。


守护乡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村委会负责人进行交流。大学生门户网通讯员 王艺 供图


入户调查,认真倾听农民心声

农民是农业的核心力量,是农业发展的灵魂。在了解独山村耕地利用的基本情况之后,为了解耕地“非粮化”的更深层原因,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走进了村庄,进入到农户家中,与农户进行深入交流。根据前期制定的调查问卷,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近况和经济收入状况,深入了解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难题以及技术困难,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农户进行土地政策知识的宣讲,更好让村民们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守护乡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调查。大学生门户网通讯员 王艺 供图


走进田间,总结耕地“非粮化”原因

济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实践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村民多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部分种植大白菜、大豆等作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中也开始应用一些新技术,如无人机,无人机可以用于农田的巡查、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农作物的施肥等。农村妇女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无人机的操作技术,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无人机的应用也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由于调查村庄距离市区较近,而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高,大部分青壮年前往城市里进行就业生活,因此村庄里大多为中老年人、妇女与孩子。农田里大部分都是耗费精力较少的作物,且部分土地被租赁,以便农户家庭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里的工作上。当地青壮年的大量流失导致村子常住人口下降,部分农田生产效益低下,制约着当地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实践团队本次调查的区域非粮化现象并不严重,耕地多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对于该现象,小组成员分析可能与当地政策补贴、家庭经济来源收入比例等因素有关:当地政策对小麦的补贴较高,农户净利润一定程度上得以保证;且农户家庭中农业收入占年总收入的占比较低,通过耕地非粮化来取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意愿不强烈。在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实践队成员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后落实,最终顺利完成了调查工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变幻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保障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保障耕地保护措施得以落实,对巩固提升我国自身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现象越发突出,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是重中之重。为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守护乡间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 大学生门户网通讯员 王艺 供图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shenghuo/6895.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9 月 18 日
下一篇 2022 年 9 月 18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