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浅析加强大学生国学修养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国学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堪称“中华民族的灵魂”。当下社会已出现了大量“国学热”的现象。但是国学在高校领域中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从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战和拯救高校道德危机这两个方面,阐释了加强大学生国学修养的必要性,以期获得高等教育领域对国学的更多重视。,关键词:国学 教育全球化 道德危机,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学生的国学修养,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将国学教育引入到当代高校教育体制中,将国学修养融入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建构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校所面临的深层文化教育问题及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危机问题。,“国学”一词,历史久远,至今尚无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其最早应该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当时的教育尚未普及到一般平民百姓,其指应为“贵族子弟的学校”。此后,自西汉武帝时起,直到清朝,“国学”所指应为“国家设立的教育机关”,现代说法,或可为“公办学校”。至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国学”作为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出现,概指“中国传统的学术和文化”,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政治以及哲学等一系列人文性学科。胡适先生在《 的发刊宣言》中说 :“‘国学’在我们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 研究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1],国学在曲曲折折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几经沉浮,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权力形态以及政治形态,堪称“中华民族的灵魂”。自本世纪开始,2005年,人民大学率先开设国学院并设立硕士学位,此后,中国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开设与国学相关的课堂。教育对国学的兴趣开始呈现强烈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体制和当代教育体制的差别,古代文化和当代社会现状的脱节,国学教育还只是集中在少数的精英领域。研究者多为学术精英,开设的学校多为高校精英。国学在现代的教育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微乎其微的,其无穷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下面仅就加强大学生国学修养的必要性略作阐释,以期获得有关人士对国学教育的重视。,一、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战的必备之举,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是每一个民族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民族可以游离在“全球化”之外孤军奋战。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也不可能避免“全球化”。国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早已受到西方的关注。孔子,在英美国家的排行榜中,位列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首位,孔子学院亦在海外遍地开花。,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国学,已经以其不朽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相比之下,国人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常常是“顾此失彼”,顾西方而失自己。在大多数的高校里,耗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是自然科学实验室,校园墙壁走廊上铭刻最多的是爱因斯坦、牛顿等一些科学家的伟大名字,而在人文教育方面最为熠熠生辉的设施多为外语语音教室。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古汉语、古文学、及传统技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诗词、对联及一些传统艺术(如京剧、戏曲、昆曲)等很多“国粹”已经后继乏人。很多大学生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将出国留学作为自己的深造发展之路,将英语作为重中之重,而对汉语的研习则是一片荒芜,对外国的节日趋之若鹜,但是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则所知甚少。国学,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要象征。纪宝成先生就曾指出 :“ 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 ;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2]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国学修养的建构,长此以往地放任下去,定会将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璀璨明珠拱手让与他人,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的教育,要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屹立于世界的 东方,就必须加强国学的教育力量。,二、拯救高校道德危机的必由之路,毋庸置疑,21世纪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一个时代。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呼吁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物质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道德的同步发展。诚如卢梭所言:“科学并没有使人更好一点,没有使人更道德一点,甚至也没有使人更幸福一点!在自然状况中,人对科学一无所知,但人在本能和感情的指引下,却比有了所谓文明更幸福的多!”[3] 精神层面的发展没有与物质层面的进步成正比,反而呈现出了反比之势。黑砖窑、杀幼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毒生姜”、“毒花椒”等一系列恶性事件,让人清晰地认识到,今天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可怕地步。作为社会机构,大学同样受到了社会道德危机的影响。领导贪污、教授嫖娼、学术造假等一些高校丑闻屡见不鲜。社会其他领导存在的道德问题,无一不在高校领域里存在,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道德环境严重冲击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已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作为天之骄子,却信仰虚无、价值迷失、道德失范。同样,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却缺乏爱国之心,社会责任感极其淡漠。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诚信缺失,极端自私自利。,德才兼备,一直是育人的标准,而“德”字往往被放在首位,今天亦应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一2020年)》在人才规划的举措中,便提出了要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没有知识的品格是不可能的,没有品格的知识也是同样的没有意义。生活是一整块布——分解它就会毁灭它。”[4]解决大学的道德危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化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因为经济的现代化带不来道德的现代化。诚如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德性传统与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并不一致[5]。向西方看齐的全球化亦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就提出了质量危机、财政危机、道德危机这三大危机学说,迄今为止,道德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西方很多人开始从中国的学问寻找出路。,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道德化的问题,必须要找的道德化的学问。国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道德化的学问。儒家统领化的著作《大学》,阐释了为学的原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为学的首要宗旨。国学中所蕴涵的伦理道德规范,几乎涵盖了今日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的所有内容。,从人格这一层次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格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要求君子既要有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又要有覆载万物的敦厚品格。《孟子》则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8],不管在何种境况下,人格都是立身的根本所在。而相对温和的孔子则讲究“温、良、恭、俭、让”的修身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 [9]的为人原则。这一系列的人格规范,都是今日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财富。,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同时,作为充满着道德优越感的文化,其教育也曾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今天也必然会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构建,提供不朽的教育价值。,教育的路是指向未来的,“必要性”的探讨亦是指向未来的。期待未来的路上,能看到国学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lunwen/8700.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4 月 1 日
下一篇 2023 年 4 月 1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