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过去的15年是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改革十分重要的15年,我国先后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等,随着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以及财政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历史沿革

我国1997年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1998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组成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首付实现制为基础,经营性收入和支出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该制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发展。由于会计科目设置简单,无法准确的反映经济事项;单纯的首付实现制无法全面的核算各类业务,不能适应新生业务的要求,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2010年,财政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试编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并重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表制度。”随即,财政部又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与2012年4月起开始实施。与1998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2012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的预算、资产和债务管理,规范了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管理,并完善了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类容。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1.新增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

通过对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工资和津贴补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配套出台的若干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同时配合尚未出台会计补充规定的有关改革(如国有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新增了有关会计核算的内容,与给个政策进行了全面有机地衔接。

2.配合《事业单位会计规则》做出相应修改

配合2012年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规则》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如规定对事业单位各种性质的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均要区分为结转和结余进行管理,既要分为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转结余,同时还要区分为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又如,将事业单位在建工程纳入单位的统一财务管理。为与之相协调一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调整了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

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事业单位除文物文化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为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了“虚提”折旧和摊销模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而非计入当期支出。

4.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设置和相关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应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和有关文博单位的要求增设了“文物文化资产”科目,为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将原“借入款项”科目区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将原“其他应付款”科目区分为“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科目等。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各科目的核算内容、核算要求、账务处理等作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规定。

5.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报告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表,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主要有: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为便于对事业单位经行财务分析,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等。这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的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更为完善,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

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因此,必须建立与我国事业单位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以便更好服务于我国现行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财务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

内部财务预算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绊脚石,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内存在公款转私、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问题,尽管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投资机制, 由于严重缺乏对外界环境与相对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等内容的预见性,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事业单位所造成的风险性,从而导致盲目、错误等投资现象出现,给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预算管理停滞不前甚至滞后等。

2.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时所应用的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 加上支出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以及参考数据缺乏准备性等。严重致使单位在进行财务资金使用问题上缺乏统筹安排,内部支出表现出严重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刀未能用在刀刃上”。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将财务预算作为可任意调整的一个对象, 一定程度上, 对事业单位内进行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与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就是未考核其执行的主要结果,造成预算缺乏约束性。

3.单位预算缺乏规划性

由于受经济发展与财政赤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专项资金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操作尺度,同时预算编制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病危的到消除, 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进行“切块”式的专项资金分配,造成其预算编制主观性过强,尽管其具有相应的分配基础,但其与实际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等,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等。

四、研究结论

相比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潮流,又很多意义重大的新规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新规定的实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新旧制度转换中还存在着需要衔接的内容。新制度将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提高了,对此,事业单位需要对固定资产经行重新认定与调整,一部分原来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物资将要调整为低值易耗品。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按照新的标准执行,防止将符合新标准的固定资产也调整为低值易耗品,以免随意报废处置。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如何确定期初固定资产价值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由此可能会出现原来计提修购基金的单位停止计提修购基金而改提折旧,这就出现了一个新旧规则衔接的问题,折旧需要一个统一的衔接办法,以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那么,原来已经进行了股票、债券等投资的单位应该如何处理?如何防止在新旧财务规则转换过程中,某些单位随意处置股票、债券等投资,导致国有资产损失,这也需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处理办法来解决。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事业单位在实施新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某些相关的衔接办法或者财政部门的指导,以规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转换问题,使新制度切实可行,尤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lunwen/7830.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4 年 4 月 25 日
下一篇 2024 年 4 月 25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