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编辑校对实务》课程内容与改革研究

[摘要]“教学应服务于就业”,基于这一原则,笔者借鉴国内多所高校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开设《编辑校对实务》课程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针对目前各高校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现代专业技术知识、实践、网络采编、产学研结合等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编辑校对实物》教学内容体系”,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编辑工具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网络编辑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关键词]就业;课程内容;改革,[正文],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系统的编校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采编、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的采编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专业学生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编辑校对实务》作为专业课程,更不能例外。,专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以培养实用型版面编辑与校对人才为目标,依托行业优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工作主线,充分利用新闻出版机构的有效资源为教学一线服务,进行“体验式”、“情境式”教学,突出学生基础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式养成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三阶段能力递进式”版面编辑与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育重视“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引领”教学和“分层次”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自开设《编辑校对实务》课程至今,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该课程就教学内容服务就业,经历多次改革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期对各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经调查,全国各高校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存在较多问题,现将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的几个突出问题总结如下。,一、课程内容不能服务就业的典型问题及改革方案,问题1:现代技术知识内容欠缺或不足,方案:增加现代专业技术内容,目标:提高学生编辑工具运用能力,随着数字化的到来,学生有可能就业的各新闻、出版及相关单位的编辑手段和方法趋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课堂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讲授内容,让学生在《编辑校对实务》课堂上不仅能掌握编校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学习到编校的数字化化处理相关技术。,有些学校《编辑校对实务》授课教师认为在其它一些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出版》中有关于数字编辑的相关知识,在《编辑校对实务》课程中就不用再讲了。其实,其它现代化课程讲授中会涉及的是一般通用的数字化技术知识,而编辑校对是很多学生就业方向,甚至超过图书编校、期刊编校领域,具有其特殊性,即针对性,所以,对于《网络出版》等课程中没有涉及的针对信息的数字编辑技术应该在《编校校对实务》课程中专门讲解。明确定量的话,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至少掌握“四个一”:即一个图片编辑工具、一个文字编辑工具、一个动画编辑工具、一个排版工具的编辑方法。,另外,据了解,有一些《编辑校对实务》授课老师虽然意识到讲授针对新闻的现代编辑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但局限于二维平面内的图、文、动画、编排的实现,缺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讲授和思考。课程的课堂教学,从开始的纯理论讲授,到现在体验各个新闻元素编辑加工的先进技术,深深体会了“教到老,学到老”的内涵。,问题2:实践内容欠缺,方案:加强实践,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因为《编辑校对实务》是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课程,很多授课老师认为只需进行大量理论讲授,少量实践内容就可以满足需要。其实这对于学生特别是将来从事编辑校对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错误和致命的做法,坚持这一做法会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失去竞争力。学生从理论中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比,一般会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更是无从下手解决。,笔者认为,《编辑校对实务》作为专业课程,一样遵循“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的规律。从国家对待教育的角度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从笔者所在单位的角度来看,坚持“内涵发展、特色立校,深入探索中国式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力行、博学勤思”的校训,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这些文件和政策均体现了实践与教学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应用能力。,为此,笔者安排约15课时用于理论讲解后的实践,如“稿件的选择、制作、修改”部分内容,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安传媒有限公司、黄山书社、万家热线,以及南京展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等联系实习,为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同时,试水《晨飞》,全流程参与采、编、录、排、校。自2007年以来,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的学生自发创办晨飞文学社,并负责定期出版《晨飞》校刊,从实训室里的策划、组稿、录入、排版、校对,到校办工厂的印刷,再到校内宣传,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亲身体验采、编、录、排、校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出版物生产流程,在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感悟和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目前,《晨飞》校刊已连续出版了10期,刊物质量在不断提高,大大提供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问题3:网络信息编辑内容欠缺,方案:增加网络信息编辑内容,目标:提高网络信息编辑能力,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对于编校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他们最终价值体现形态——编辑来说,网络带来的影响都是全面和深刻的,它不仅会改变以往的传播速度,还会改变信息编校和来源方式。据了解,目前有很多《编辑校对实务》一线教学工作者无视这种变化,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校对。因为缺少网络技能,学生就业很容易输在起跑线上。《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到网络信息编辑能力对于编校工作者的重要性。,网络给编校工作带来了很多积极面,编校工作者不仅可以快速地通过网络来传递编校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手机来播报,通过网络来获取和发布信息,了解信息来源和搜寻信息背景材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博客、微信等来获得“草根信息”的线索。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媒体也在开始上网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如果还一直坚持原有的教学路线,很难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主动,被动,无论乐观,悲观,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应该积极地面对现实,主动想方设法来适应这一时代变革,增加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讲解,以创新的精神来规划《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1],笔者在仅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加入了9课时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还为学生创造获取网络信息相关资质的条件。经过多方努力,笔者所在单位建立了编辑校对实训中心、数字网络加工实训中心,完成了多项网络校对任务,例如与济南斯麦尔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湖南教育杂志》100本、贵州出版社图书48本等杂志的网络校对和加工工作。例如,11级版面采编与校对专业管倩同学在“万家热线”预就业期间,发表了《安徽某大学老师毕业前最后一课深情表白 小伙伴惊呆了》网络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他们新闻稿件的编辑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技术的学习,切实提高了网络信息编辑加工的能力,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问题4:教师有一定编辑相关科研能力,但没有与教学关联起来,方案:产学研结合,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校教师中,不乏有较强科研能力者,但大部分从事《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工作的老师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专业课程的讲授,与科研工作是两回事,也没有可结合性;还有一些老师认为《编辑校对实务》是针对本、专科开设的课程,本、专科学生科研能力太弱,无法参与到项目中。其实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产、学、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本、专科生经过培养,同样可以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生掌握了编辑校对理论知识后,可以通过接触企业、参与科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拓展所学知识。如何把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增加学生进一步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每个《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2]。,如何操作恰当,产学研结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动手、与人相处等各方面能力,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所在单位,在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下,近6年来完成了来自出版社的包括《全唐诗》、《许宗元文存》、《中小学作文一本全》、《凌霄惊魂》、《印刷色彩》、《安全教育》、《青少年百科博览》等在内的360多部书稿,近8000多万文字量;来自民营书刊企业的各级各类教材教辅约800多本(册),共计5000多万文字量,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十多万元。,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开设的《编辑校对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到最终的就业。针对以前提出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一个更科学、更能适应当前形势的《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前六章共计27课时,内容涉及编校校对的基础知识、稿件的选择、稿件的修改、标题的制作、版面的排版、传统媒体的编辑校对等,重在提高学生的编辑理论基础素养。第七章共21课时,内容为信息要素编校,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要素处理能力和编校工具运用能力,实训的软件内容需要有针对性,软件有平面设计软件,也有考虑到网络特点的动画软件,还有排版软件。第八章共9个课时,重在专项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安排15课时的实践。课程中所有内容都可能涉及产学研结合,老师与学生一起深入实践,容易发现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在科研成果中体现研究心得,将心得讲授于课堂,学生可以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同学们各抒己见,拓宽了老师深入研究的思路,由此实现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三、小结,通过对《编校校对实务》课程的现代信息编辑技术、实践、网络信息编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内容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全国各高校版面编辑校对专业学生目前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以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多所知名院校该专业《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经验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工作经历,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体系与旧体系相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编辑工具运用能力、编辑加工实际动手能力、网络信息编辑加工能力、综合能力等能力的提高。,《编辑校对实务》教学内容改革后,72课时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学生在该课程中学到了比以往更多、更有用、更新的知识,09级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冯遵欢等多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这都可以进一步说明,图1所示改革后的《编辑校对实务》课程内容更规范、科学,更能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参考文献:,[1]潘玉鹏. 应对网络时代到来,打造多媒体采编部.新闻导刊.2007(03),[2]孙艳华,现代采编出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采编之友.2011(07)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lunwen/11865.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4 年 4 月 26 日 上午6:47
下一篇 2024 年 4 月 26 日 上午7: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