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陕南古镇景观文化基因的表达及运用研究

摘要:我国广阔土地上有着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生活所留下的产物,古村镇作为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载体,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她们是地域文化的精髓,见证了这些地域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地域民族的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传统建筑风貌、原始空间格局是研究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和源泉。从20世纪以来,历史小城镇、村落的保护就开始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旅游市场也偏向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乡村开始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分流的现象,融合这三者的古村镇旅游随即成了旅游的新时尚[1],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古村镇旅游开发重视不足,造成对此类旅游资源状况认识不清,缺乏合理开发的理论指导,使古村镇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保护和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陕南古村镇不仅可以发展旅游资源而且对有利于更大范围地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对陕南的古村镇总体布局、建筑院落、结构与构造、装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挖掘陕南古镇历史,打造陕南古镇特色,对于保护和开发陕南古镇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关键字:陕南,古镇景观,文化基因,1研究目的及意义,我国广阔土地上有着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生活所留下的产物,古村镇作为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载体,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她们是地域文化的精髓,见证了这些地域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地域民族的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传统建筑风貌、原始空间格局是研究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和源泉。从20世纪以来,历史小城镇、村落的保护就开始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旅游市场也偏向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乡村开始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分流的现象,融合这三者的古村镇旅游随即成了旅游的新时尚[1],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古村镇旅游开发重视不足,造成对此类旅游资源状况认识不清,缺乏合理开发的理论指导,使古村镇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保护和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陕南古村镇不仅可以发展旅游资源而且对有利于更大范围地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本文通过调查与研究,对陕南的古村镇总体布局、建筑院落、结构与构造、装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挖掘陕南古镇历史,打造陕南古镇特色,对于保护和开发陕南古镇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陕南古镇概况,2.1陕南自然资源概况,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巴山是汉中、安康与四川、重庆、湖北天然地理分界线[2]。,陕南中西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部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度地域,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矿产、水资源、森林、珍稀动植物等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陕南还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汉文化、三国文化以及汉江文化等众多文明,古老的民间艺术、地方风味小吃、民俗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具有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2陕南古镇景观研究概况,古村镇是指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 [3],根据近年国内古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古村镇旅游资源的赋存特点,本文将古村镇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为: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建筑景观特色、原生生态特点,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古(城)镇或其主要残留建筑群或建筑单体[4]。,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文化景观的内容不仅包括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而且还包括那些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陕南古镇内民风纯朴,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古祠、古庙、古栈道处处皆是,秦陇古栈道、摩岩石观音、邓艾将军石、二郎神脚印、石门关、金缸峡,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部分民国时期建筑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极具观赏价值。民国时期建筑中以魏氏庄园、唐世盛、辅友社、辅仁中学最负盛名[5],极具人文内涵和保护价值,更是既体现了楚汉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主格调。,2.3古村镇保护研究,保护是古村落现在亟待正视确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历史遗产的评价体系、保护规划设计、保护政策、对策和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阮仪三[6]在完成周庄古镇的保护规划之后得出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普遍存在着观念偏差、环境与行探讨,包括保护规划的切入点、保护的行为主体、老房子的维修使用原则和新区建筑的风貌定位等。仇保兴[5]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名镇(村)的具体保护方法与管理措施。,3研究技术与方法,本课题以陕南的青木川古镇、后柳古镇为对象,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其民俗文化、总体布局、建筑院落、结构与构造、装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图1陕南古村镇景观研究示意图,4古镇景观文化基因分析,基因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遗传信息的载体,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形状。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一定变化,景观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些微变化,即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必要的变异。这是文化景观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由于景观基因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表现规律,我们称之为景观基因图谱[7]。古村镇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的研究,可以从景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聚落类型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并深入研究。,4.1青木川古镇景观文化基因分析,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历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持续建设渐成规模,建筑样式兼具川西和陕南两种风格,部分民国时期建筑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极具观赏价值。青木川古镇旅游形象定位为“鸡鸣三省、传奇古镇”,整个古镇的建筑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青木川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表现为“ 两山夹一川,新老依存”、 “一道•一街•一桥”的空间结构:“一道”指的是进出青木川镇的主干道,老街的北端通过风雨桥连接干道,南与干道直接相连,老街既保持与过境干道的联系性又保持其相对独立性[8]。回龙场老街沿街有108户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四合院一般为二层结构,也有三四层的,整条古街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民国时期建筑中以魏氏庄园、辅仁中学最负盛名[9]。青木川陕南、秦巴风格的民居建筑,既体现了楚汉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主格调,又充分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是青木川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木川的摊戏表演、唱川剧、逛庙会等民俗极具地方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青木川地区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多受到巴蜀地区风俗的影响,服饰主要继承了羌族文化的影响,服饰文化中保留很多羌族服饰特征[10],朴素而华丽。青木川居民好客,大凡婚丧嫁娶、生辰满月及修房迁居,皆尚办酒席。逢年过节都要专程接客进餐,菜肴制作、摆设各地有异。特别是当地的辅唐宴,特别注意其营养价值及味道,就连菜肴的摆设及进食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4.2后柳古镇景观文化基因分析,后柳古镇镇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境内山峦叠嶂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四季分明,气候较温和,资源丰富[11]。镇区内现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码头古镇,长约200米,镇区东南端沿中坝河和汉江,还留有少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该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器,经省考古学家发掘,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上后柳民居常将底层作喂养牲畜和储藏的空间,人居楼上,以达到防,潮和安全的目的,现在的新民居一般建于平坝之上。长年累月的传统文化、民俗以及民间智慧和技艺的积累下逐渐形成的中国古人人居环境美学理念的体现,在后柳古镇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后柳古镇的村落形态主要呈线状、阶状两种形态。村落空间经历了自然空间——水域——街巷——宅院的不断变化,由大到小[12]。镇子中的街巷大多由青石板铺就,整齐、洁净,走在上面踏实、平稳、坦荡,青石板地面是这里的重要特征。,古树是柳古镇的自然标识物之一。后柳古镇后街有名的屋枹树,该树有三百年的历史,有三人合抱粗细,并长在房屋中间,故名,“屋抱树”。天长日久大树下逐渐成为古镇重要的商业性广场 [13],是村落兴旺发达的象征。古刹石佛寺遗址和火神庙是古镇的又一标识物,虽已破败不堪,但是依然见证着后柳古镇曾经的辉煌。,后柳古镇的建筑分布随地形山势而定,空间层次结构较简单,民居建筑物体量小,其形式不会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冲突,形成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14,15],在空间布局、建筑组合、色彩造型等方面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在古镇上形成有机的人居环境美学效果。,对于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本着古村落本身的自然特点和乡风民俗来进行重建或修缮。在遗留古迹的指导下,在人本化的美学建筑思想指导下,修旧如旧而不现代,重建复古而不肤浅。让旅游者感觉不是去看建筑设计,而是去感受古村镇的文化底蕴和景观效果。,5参考文献,[1] 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10,8: 178-180.,[2]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11-14.,[3] 方海川.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J].乐山师范学报,2012,17(3):101-104.,[4] 李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综合评价的AHP模型[J].基建优化.2011(02):36-41.,[5] 荣浪.写意式生态规划:山地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0:536-551.,[6] 阮仪三,邵雨.精益求精返璞归真一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2010, (7):54-57.,[7] 王朗.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D].苏州:苏州大学,2010:120-124.,[8] 赵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10(08):56-57.,[9] 孙媛媛.陕南古村镇景观构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10] 董宪民.2006年陕西旅游业[M].西安:陕西省旅游局,2010:116-121.,[11]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单德启建筑学术论文自选集[C].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186-189.,[12] 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27-129.,[13] 黄芳.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2000.1:12-13.,[14]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J]城市规划汇刊,2013 (4):56-60.,[15] 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16-821.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lunwen/10240.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10 月 31 日
下一篇 2022 年 10 月 31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