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尹冬梅: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建设探索

【作者简介】

尹冬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视域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乎劳动教育的目的、路径和成效要求,也能满足国家、高校和学生个体的高质量就业要求,有必要在教育内涵和实现路径上进行体系化的探索。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文本引用】

尹冬梅.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18 – 2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1]高校劳动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同时,兼具有回答好“人到哪里去”这个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问题的功能。通过劳动教育的理念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阐释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思想的源泉,揭示了人和劳动的本质,不仅论证了在现代工业发展下劳动和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而且发现了劳动教育在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教育和人三者内在辩证关系,使得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成为了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并发展着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3]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被明确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内容。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教育思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4],1995年,“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极大地推动了劳动教育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先后颁布,要求“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确立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总体教育目标,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发端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提出在了解职业、认识自己后进行精准的职业匹配,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5]西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先后经历了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三个阶段。其中,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较早,先后通过《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实现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职匹配理论(如霍兰德人格类型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如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等)、社会学习生涯理论(如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伦特的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等)和后现代生涯理论(如生涯混沌理论、生涯构建理论等)等等。

我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追溯到1916年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6]此时还是较为简单的职业指导。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大学生就业采取统包统分制度,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需求并不旺盛。到20世纪末,包分配制度宣告结束,[7]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始体现其价值,并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立足当代中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定位,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核心素养提升、成长成才引导为主线,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助力大学生找到人生和职业定位。[6]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新的内涵要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从劳动教育的视角来审视,不难发现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距离育人目标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多为秉持“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与“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存在差距,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劳动价值取向的引导力度不足。

二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往往局限于职业规划和求职指导,更多地聚焦于选择毕业去向的就业决策和简历撰写、求职面试等后端技巧,教育时长“短”、教育内容“平”、教育效果“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劳动必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前期培养,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

三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工具性较强,教育性不够,在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构建劳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8]具有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从劳动教育视域出发思考和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将补足当下职业生涯教育的“短板”,进而演化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遵循,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论逻辑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劳动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与劳动的关系。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随着劳动形态的迭代不断更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自然应培育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劳动教育则是“为了劳动的教育”。[9]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着极强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内在关联性,要求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发展现实与未来趋势的连通性,强化大学生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认识职业价值、理解职业分工、做好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10]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首先,劳动教育要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应通过具体劳动过程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应具有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内容要求和育人价值。[11]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是直观的,具有较强的目的指向,能体现人的内在发展需求,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深刻领悟劳动对于生命意义和创造生活的重要性。其次,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直接回应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确保了劳动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范畴内实施的空间,有效避免劳动教育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被社会淡化的情况。[12]最后,随着生涯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所具有的明晰的内容体系和切实的实践路径、以及较为成熟的工具、方法和步骤,将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抓手。

职业生涯发展质量是评价劳动教育成效的现实指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质量能够聚焦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最直观、最明显的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懒就业”“慢就业”等现实问题的解决直接反映学生的劳动观念;到国家重点地区和领域建功立业的整体情况反映了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则对应了学生的劳动能力。目前,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大多基于过程性评价和内容性评价,而职业生涯发展质量指标更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可以成为检验大学生劳动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指标。

(二)现实需求

一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3]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构建劳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素质,更高效地实现人才资源的主动合理配置。

二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使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在劳动教育视域下构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大局的必要探索。

三是基于学生多元成才目标。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要求更专业化、时代化、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构建劳动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能够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状态创新创造、干事创业,让他们在时代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从“实现就业”转变为“实现价值”。[14]

四是基于当前突出问题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例如就业动力不足、价值引领缺位、教育内容不广等。从劳动教育的视域来审视这些问题,能够提供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破题思路、从而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此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也能为被弱化、软化和淡化的劳动教育提供实施开展的着力点。

(三)教育内涵

1.以劳动观念为根本的就业动力激发

以劳动观念为根本的就业观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促使广大学生积极主动作为、勇于走入社会、投身伟大事业,“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三个维度去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15]让学生认识到“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方法”。充分讲好科学性的、真理性的、本质性的劳动观,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2.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择业取向引导

要牢牢把握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为核心,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择业价值观教育,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引导其与时代同心同向,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的新坐标中,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3.以劳动能力为主体的职业胜任力培养

要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并在劳动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一方面,侧重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育,帮助他们能够掌握完成相关现实劳动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升学生个体的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得到重点加强,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出现的诸多可变因素和偶然性事件。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完成链接个人与社会的任务,让学生在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涯发展轨迹的流动性和职业规划内容的丰富性,形成“终身生涯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四)实现路径

一是课程建设吸纳劳动理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除了包括经典的生涯规划经典理论及方法外,还应开宗明义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劳动伦理责任、劳动权益意识列入其中,并明确其必要的学时数。要通过系统的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劳动关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社会责任,让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复旦大学于2021年起开设《劳动价值观与生涯发展》研究生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生涯教育,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引导澄清择业观、就业观,结合自我探索对劳动者权利义务进行阐述,结合劳动经济和劳动分工分析行业类别与发展等,让学生在了解“劳动”本质的过程中完成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职业决策等生涯规划步骤。

二是实习实践注重劳动导向。要强化第二课堂中各类实习实践的劳动导向。在设置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劳动实践环节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在实习实践中,除了历练能力,还要加强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为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而有益的基础。如在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下,打造生涯规划指导活动、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就业能力提升训练等,并共建符合学生就业特点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充分体现以劳动教育为导向,明确学习什么(即创造性劳动能力)、践行什么(即劳动精神品质),最终达到更高质量、更充分完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的目的。

三是氛围营造树立劳动榜样。一方面,通过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榜样激励,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广大劳动者,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反对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表彰毕业生积极投身科研攻关、守国戍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城市建设等奋斗故事,营造直面未来、拒绝“躺平”、积极作为的良好就业氛围,用崇高的精神品质和身边的真实事迹,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劳动书写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之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314.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6 月 14 日
下一篇 2022 年 6 月 14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