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金德鹏,常宏武,王岗:以科教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金德鹏,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常宏武,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王岗,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人才资源,在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挑战。科教融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办学模式,具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实践,探讨如何发挥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科教融合

【文本引用】

金德鹏,常宏武,王岗.以科教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40-4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随着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总量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2023年届预计将达1158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非常严峻。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重点人才群体,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培养环节重点任务,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让毕业生学有所用、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紧密结合,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

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及挑战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同时也是近年来学界和国内外高校研讨的热点之一。2007年,以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FredricK.Schroeder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概念,[1]指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并特别指出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此后,刘善堂等人从政府与社会的宏观层面、高校的中观层面以及大学生的微观层面解读高质量就业的内涵。[2]张小诗等认为高质量就业就是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大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满意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3]还有其他研究对如何评价高质量就业进行了研究。[4]本文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能就业,即经过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能够胜任就业人才市场的需要。二是就好业,即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在就业市场中应总体处于优势地位。三是高质量就业,即指高校毕业生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匹配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建功立业。

(一)能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学期间,应通过学校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和其他各方面综合能力,能够在就业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岗位。毋庸讳言,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仍一定程度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事业单位招工难的看似矛盾的局面。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层面看,针对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岗位多样性还不够,如生命、地质、地理、天文等重要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还一定程度存在岗位数量和多样性的不足。从学校层面看,部分学科专业的设置比较陈旧,课程体系跟不上最新的知识更新换代要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人才市场与高校学科专业的适度更新迭代有机结合的机制还不够有效。从毕业生层面看,个人在学期间是否努力,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否充分,个人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全面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就好业

教育是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花费巨大培养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个人的角度看,与同龄人相比,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家庭和个人投入很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因此,高校毕业生理应在就业中总体处于优势位置,在岗位竞争中应能够得到与其专业、能力匹配度更高、个人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更高的就业机会。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很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从而难以就业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不够正确,如不少毕业生将薪酬、福利等作为衡量岗位的最重要的因素,对自身估值过高,“低不就”造成就业难,高校在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对高收入、暴富等个案宣传过多,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高不成”造成就业难,毕业生通过就业实践、实习等对就业岗位客观真实的深入了解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高质量就业

在能就业和就好业的基础上,高质量就业就是高校毕业生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到有需要的地方就业,着眼长远,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个人的最大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职责和使命,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建功立业是新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着眼点。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大家眼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高校毕业生格局不够宏大,逃避社会责任,比较计较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小富即安、躺平的思维模式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还有高校毕业生陷入优势陷阱,总是随着社会热潮追逐短期利益、眼光不够长远,不能坚持长期扎根基层岗位,人为制造了个人成长的天花板。

二、科教融合办学模式下的就业工作体系

(一)科教融合办学模式

从国内外高等学校发展历程看,科教融合是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长期坚持和遵循的一个重要核心理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高校科教融合,是指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资源的融通与聚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基本职能的相辅相成。本文讨论的科教融合,则是特指是在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原有研究生教育为基础组建的大学以及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合并组建的大学中所实施的科教融合,实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推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间的深层合作、实现共同协同发展。科教融合是实现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式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探索协同育人的重要机制,其典型代表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2018年,在《关于高等院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随着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工程博士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与重点企事业单位之间协同开展工程博士教育,也是科教融合的新形式之一。

(二)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式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科教深度融合,既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主体作用,又能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强化教学与科研间的互动和联系,让学生在培养阶段即能深度参与重要研究项目,提升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倾斜,从而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同时思维活跃、创新力强的青年学生加入科研团队,补充了可观的科研力量并通过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推进科研院所的科研进步,从而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实现双赢。当然,在具有突出优势的同时,科教融合办学模式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科研机构以研究为主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之间存在夹角,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担任学生导师时在完成科研任务和培养人之间的平衡,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在育人特别是学生思政工作方面的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等等,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

(三)科教融合的就业工作体系

在科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下,毕业生就业模式也需要在工作体系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充分考虑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即做到就业工作队伍、引导、服务、支持四融合。队伍融合,即学校就业工作队伍与科研院所有关工作力量及导师融合,学校就业工作队伍发挥掌握政策清晰、一般性指导更专业、社会联系更广泛的特点,科研院所发挥专业话语性强、行业资源深厚、导师队伍影响力大的特点,各司其职,既有分工更要合作形成一支更强的工作队伍。引导融合,即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就业观、择业观等的教育培训上达成共识,通过学校和院所融合的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和专业行业教育体系,共同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融合,即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就业服务上形成一体,努力为全部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更高质量的政策解释、岗位开拓、信息发布、企业宣讲、招聘招录等具体服务工作。支持融合,即发动校友、科研院所力量共同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提供毕业后的支持。四融合的就业工作体系,相比普通高校扩大了工作队伍,扩展了就业资源,能够为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就业工作实践

中国科学院大学具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自2019年起,每年的研究生毕业生均超过1万名,而且研究生培养的学科面广,有大量的基础学科专业毕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学校与培养单位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一)以两弹一星精神为脉络加强就业引导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一起,通过“两弹一星精神”进思政课堂,通过院士大讲堂等论坛报告会,通过“春分工程”等志愿服务,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等视频大赛活动,通过麦田里的毕业照等毕业典礼策划等等,不断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科学院人身为“国家队”“国家人”的使命感责任感,鼓励学生心怀“国家事”、勇担“国家责”,从而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科学院各研究所通过挖掘研究所历史和文化,不断从专业角度加强学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和科学院人创业干事的科学家精神,推动学生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就业岗位。2022届12000余名毕业生中,超八成毕业生赴科研单位、信息技术、教育和制造业等重点单位就业创业,超过七成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去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科教融合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校与培养单位深度融合形成就业工作合力

构建以学校为龙头,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教育基地、研究所和院系为基点,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完整的就业工作体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做到就业工作全校一盘棋。在人员配置上,尽管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仅有六名全职教师,但通过整合一百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工作力量和一万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力量,形成了全校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明确学校、就业中心、各研究所以及导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明确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运行评价体系,确保就业工作责任明晰、落实到人、奖惩到位。学校与研究所一起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做到更专业、更细致、更暖心。就业中心协调各研究所,积极开展毕业年级就业政策宣讲、就业知识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宣讲组织,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务实的服务。2022年,在克服疫情影响下,不完全统计,学校和各培养单位为学生组织了280余场就业工作培训,开展了500余场就业宣讲会,举办了60余场双选会,发布就业岗位数十万个。科教融合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源,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发挥研究所专业行业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就业工作

中科院各研究所都具有非常强的科研实力和深厚的行业影响力,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各研究所依托专业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研究所就业工作体制机制。中科院计算所根据其专业特点做好“三个结合”的就业工作机制,即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贯彻学以致用、发挥专长、人尽其才的原则,鼓励毕业生到科研单位/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电力、能源、金融、通信等国家重要领域、国有企业就业;结合思政教育,通过国情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开展“国内自主CPU发展道路”等就业活动,将思政引导和就业工作深度融合;结合学生工作和校友工作,成立“研究生职业发展协会”、借助“中科院计算所同学会”平台。把就业工作端口前移,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精准就业服务。中科院微电子所积极落实所领导访企拓岗要求,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毕业生群体赴北京地区重点企业如华为、兆易创新(北京)、比特大陆、高拓迅达、奕斯伟等单位参观交流或者邀请行业重点企业来所宣讲,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零距离交流机会,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不断丰富就业实践载体,组织毕业生赴重点企业实习,积极宣传、推介各级双创比赛,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渠道,同时加强所内各部门、关联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联动,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科教融合模式下各培养单位结合专业特点深度开拓,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直接通道。

(四)积极探索和推进多元高质量就业

多元化就业,让学生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愿奉献的岗位上工作,也是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持续加强选调生的工作,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和骨干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学校已经同30余个省份签署选调生协议,以2022届毕业生为例,有194名毕业生通过选调进入各基层单位工作,其中前往中西部基层的选调生占到52%。很多选调生秉持学校“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在基层岗位上踏实做事,涌现了很多动人的事迹。陆开清是2019届毕业生,入选2019年江西省选调生,在选调岗位上,参加了“脱贫攻坚”“创国卫”“争国文”三大工程,从山村支部书记干起,立足专业所长,立志在基层广阔的舞台上书写精彩人生。郭阳是2018届硕士毕业生,入选陕西省2018年选调生,入职后就任村支部书记,在工作中挥洒敏而好学、求实奋进、努力实干的“青春力量”,拿出了自己两年积攒下的6万元选调生生活补贴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多方联系母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经过两年努力,百亩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已显雏形,自主打造的“牛家情”金银花品牌叫响,为当地百姓打造了致富新产业,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学校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旨在培养积极的思想家、坚持不懈的实干家以及充满激情的创新家,形成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连续五年举办“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通过“创赛+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培育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2021年“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余个创业团队参加比赛,获得融资近亿元,落地项目近20个。科教融合推进多元就业,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结语

科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进一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科教融合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将培养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国家和社会希望他们去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切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将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总结,不断推进和完善科教融合模式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科教融合办学的优势和特色,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奉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306.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11 月 6 日
下一篇 2022 年 11 月 6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