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刘元园:新时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刘元园,燕京理工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对于完善就业全程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现状,总结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

【文本引用】

刘元园.新时期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5):26 – 31

2023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各领域都迎来了更多的革新和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从结果角度的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价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手段。

二十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近188万人,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1]20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近千万人。面对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衔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各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就业工作的核心要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作为高校就业服务全程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依托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评价,动态真实的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状况,将调查结果反馈于教育教学,促进高校主动革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结构,进而形成全链条人才培养闭环,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内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自2013年起,各高校自主编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由教育部统一指导开展,调查对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类群体,其中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就业状况、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等;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的调研结果将应用于就业工作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考核、评价。

二、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可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析高校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教育评价提供理论研究价值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可以为教育评价工作提供理论研究价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可以集中反映出学生的高等教育经历对其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如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否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有所助益,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所体现。通过数据间的对比分析,高校可以深入探析教育教学内容和环境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多种互动关系,从而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

(二)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革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根据持续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对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对比发现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空白及不足,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综合学科专业发展前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专业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从众性,拓宽学生职业成长空间。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反映出不同专业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态度、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态度、对课程内容的态度、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等,这些都是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需要思考和联系的重要内容。专业学科设置是一个持续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而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则是优化专业学科设置的重要参考。

(三)增加校企互动,稳固校企合作联盟,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通过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工作,可以体现出高校对用人单位意见的重视,增加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程度,建立校企间良好互动,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双方互动交流过程中,推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如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共促就业等多个方面。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也可以帮助高校准确了解到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的真实状态,了解到用人单位当前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等,高校可以依据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需要紧密结合,使毕业生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促进三方沟通机制建立,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建立三者间的循环反馈机制。[3]高校通过电话、问卷等方式回访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态度及目前工作生活状态,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关心和关注,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的全程化服务,激发校友情感,得到毕业生真实评价,并将评价反馈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高校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以用人单位视角评析教育教学工作,并将结果反馈到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中去,三方通过良性互动,循环反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高校可以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在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形象,可以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树立高校品牌形象。

三、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现状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现状

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及就业状况调查工作非常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4〕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4]

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报告中要求反映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升学就业情况,并公开发布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5]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已开展9年,各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成为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但是大部分高校调研及发布的数据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在调研时间节点的选择性上相对单一。

此外,国内各高校科研课题组也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大部分高校科研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中,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就业状况、高等教育经历等进行调查统计,最后得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分析报告。

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从调查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一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当前各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最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发放电子问卷,再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二是实地访谈法。高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采用对话访谈的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生活状态;三是通讯联络法。高校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信息回访;四是第三方机构调研法。高校委托权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研;五是平台反馈法。部分高校通过开发专题网络信息反馈平台,实时反馈毕业生工作状态,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

从调查内容来看,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两个对象分别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向毕业生的调查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就业状态、工作满意度、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及意见等;面向用人单位的调研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人才需求状况、对高校的建议意见等方面。

从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指标体系来看,我国现有的通用指标有八大类别,包括就业量统计(就业率、待就业率、升学率等)、就业质统计(对工作的满意度、薪资待遇情况、岗位与专业匹配度等)、教学满意度统计(对专业课程的满意度、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等)等多个方面,但国家仅对就业量有明确界定和要求,而对其它调查指标并未给出具体界定,导致各高校对就业跟踪调查指标体系的认知并不统一。

(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现状

国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以美国、德国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美国在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多个统计主体以及运用多维调查指标。[6]在统计主体方面,美国政府专门设置劳动统计局(BCS)和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用于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统计工作。一些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NACE),每年也会发布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在调查指标方面,美国鲜少统计毕业生单一就业率,而是通过一级指标(如毕业生基本情况、高等教育经历等)、二级指标(工作满意度、薪资待遇、晋升空间、工作时长、工作与专业匹配度)以及多种附加指标,综合反映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

德国的卡塞尔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CH-ER)所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7]其中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方面在于INCHER的跟踪调查在时间节点上选择了毕业生毕业后的1-2年以及毕业后4-5年两个时间节点进行调研。经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在毕业1-2年间,都会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工作实习期,而在毕业3-5年之后,才会趋近稳定。因此,选取两个调研时间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计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综合而言,我国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在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与国际先进做法间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包括就业跟踪调查主体的多元化、调查指标体系的完整度、调研时间节点的选择性等多个方面。因此,构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是当前就业跟踪调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主体单一,内容客观性、真实性缺乏有效保障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允许“第三方评价”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8]所谓“第三方”是指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的客体。一般来说,第三方权威机构编制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更具统一性、专业性和公信力。从近几年国内数十所重点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只有少数高校直接使用第三方权威机构调查数据,大部分报告均由高校自主编制发布,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来源不精准,欠缺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这种“一身两任”的现象引发国内社会广泛质疑。

(二)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界定不清晰,缺乏专业权威性

教育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信息。[9]对于学生“就业量”有相对明确的要求,但在体现学生“就业质”方面的界定不甚清晰。文件中对于不同院校层次分类不够明确,就业评价指标界定模糊等问题,集中导致了各高校对评价指标体系认识不统一,在编写的报告中反映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无法真正体现高校办学质量及自身特色。

(三)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时间节点单一,容易造成统计误差

目前,由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于当年12月底内发布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报告,因此各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进行。尽管短时间内进行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毕业生反馈会相对及时,但由于时间过早,被调查的毕业生尚未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角色转换,部分学生可能正处于求职过程当中,工作稳定性不强,岗位轮换频繁,短时间内统计的就业数据只能反映一个节点内毕业生签约数量,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缺乏实际性指导意义。

(四)部分高校对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人员、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由二级学院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负责具体实施,多数教师身兼数职,精力不足。其中,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经历和工作经验,距离熟知国家创业就业政策,掌握就业知识的专业工作人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期间,就业工作人员需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定期联系学生及时反馈就业信息,部分信息的搜集还需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就目前部分高校在经费投入方面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五、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机制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快构建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网格系统,形成多方参与格局

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构建由就业主管部门、政府及用人单位、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各高校协同联动,多元参与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网格系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毕业生就业监测、毕业去向登记、学生反馈等数据的管理、抽查、采样。第三方权威机构负责提供准确数据,包括:跟踪调查的方案设计、系统检测、调查实施、基于数据的决策和效果评价、结果分析、报告编写等。

在网格系统中,各高校间的协同联动有利于对跟踪调查达成共识,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的需要。而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加入,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单位成本,同时,权威数据研究团队更是全面开展跟踪调查的有效保障。同时,基于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有利于跟踪对比各高校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转换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二)完善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多维评价模型

新时期发展阶段,要坚持系统评价、动态评价、科学评价,进一步完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薪酬待遇、职业稳定性、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社会认可度等指标的基础之上,将就业途径、就业环境、就业服务、教学评价等具体指标作为附加指标。[10][11]同时,各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需求,补充相关内容,鼓励其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持续性、长期性,真实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映的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为保证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应在目前注重及时反馈结果的基础之上,延长数据采集周期,注重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评价反馈,将就业率统计时间按照不同周期、阶段确定为毕业后6个月、1年乃至3年、5年的就业情况,这样有利于校正初始就业数据误差,最大程度保障调查数据可靠性、真实性。

(四)建立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将就业工作列为学院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积极性,全员参与,协同推进。同时,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的重要参考,重点布局就业前景好、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更新学科专业设置,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长效机制。

六、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可以得到大量数据,在检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在调查主体多元化、调查指标具体化、调查内容准确化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进行充实完善,进而为政府、高校提供多元化的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3-5-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12276.htm.

[2]麦可思研究院.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3]黄娟.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4(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EB/OL].(2013-10-12)http://www.jyb.cn/gb/jybzt/2003/gongbao/f/gb 2004f17.HTM,2004-06-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EB/OL]. (2013-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311/t20131105_159491.html.

[6]杨河清,谭永生.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2011(6):6.

[7]包艳华,马永红,Georg Kruecken,等.德国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理念和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5):4.

[8]庄琪,李海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4.

[9]包艳华,马永红,Ulrich Teichler.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7):6.

[10]赖新华,石瑞星,曾彩路.构建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12(5):3.

[11]臧其林.大数据时代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4):3.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230.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10 月 8 日
下一篇 2023 年 10 月 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