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张成刚,王静怡: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

【作者简介】

张成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

王静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趋势,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参与新就业形态现状,分析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和限制与平台模式下就业形态发展,即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灵活就业、新职业发展机会,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新就业形态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新就业形态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向赋能、同步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新就业形态;数字经济;双向赋能

【文本引用】

张成刚,王静怡.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10-16

一、从灵活就业到新就业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1]同时,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表明了确保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任务之重。各类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趋势,也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如何利用新就业形态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实现新就业形态和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是值得政策制定者和高校就业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灵活就业概念的产生

对新就业形态的探讨需要从灵活就业开始。中国灵活就业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下岗潮”,大批国有企业劳动者在短时间内丧失劳动收入来源。为了概括这批从体制内出来的劳动者,我国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并从积极修辞的角度考虑,最后将非正规就业称为灵活就业。这一术语最早是从上海市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政策当中提出,此后学界与社会开始沿用灵活就业的说法。

灵活就业最初的内涵是下岗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与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劳动关系体系之间存在区隔。《人民日报》2000年10月23日刊载“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一文,提出了非正规就业的定义,认为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或者虽有制度性规定但很少被遵守;二是基本报酬形式一般采取计时工资例如按天、按小时等;三是劳动报酬一般只能达到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水平;四是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一般处于随时可能被中止的状态;五是劳务收入处于税务监管盲区,很少被申报纳税。[3]这些认知反映了在当时灵活就业的就业质量不高。

(二)对灵活就业概念的社会认知

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毕业统计中将开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职业纳入自由职业范围,将灵活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去向之一,引发社会媒体等社会层面的较强反应与争议,即对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就业范畴划分表示担忧和不解,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可能出现问题。[4]这种争议出现的原因在于社会层面认知中仍将灵活就业等同于低质量就业。

在进入数字经济的时代后,灵活就业的内涵其实已发生变化。[5]上世纪下岗潮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概念所概括的劳动力市场表现不同,但使社会认知发生转变比较困难。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就业形态出现后,灵活就业的内涵得到扩展,而传统灵活就业概念的沿用、将新就业形态与灵活就业等同,使社会层面产生对于高校毕业生进入灵活就业这一情况的担忧。

(三)从灵活就业到新就业形态

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等同认知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概念层面,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在概念、现象的维度上存在重叠部分,即不同于传统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都在劳动关系之外,这一相同维度使得社会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关系的普遍认知为新就业形态属于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特征和属性天然地移植到了新就业形态中。因为灵活就业的就业质量低,所以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质量低。

但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一是在经济基础上,如组织模式、技术手段、合作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6]二是在现实表现上,如生产率水平、劳动者收入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故而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之间并非简单的包含关系。

二、大学生参与新就业形态现状

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的概念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其所对应的就业模式的就业质量、就业类型已不再是大多数人传统印象中的情况。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学历结构和素质结构,也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不断改善。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研究各类新就业形态群体。本研究根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对各类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群体的调研,概括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参加新就业形态的现状。以现有教育部规定将大专以上定义为大学生,那么在各类新就业形态中都有大学生群体参与(见图1)。[7]在新就业形态中,平台服务市场类新就业形态大学生的参与率相对较低,例如网约家政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城市即时配送等。其中,网约家政工中大学生参与比例最低,仅为4.8%。其余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形态的大学生参与比例大致为20%-30%之间。

另一类新就业形态,在线平台服务的大学生参与比例更高,如淘宝店铺的创业群体、美术宝在线教育平台、爱库存微商平台等。需要注意的是,图1所显示的大学生整体占比较高,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受过更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对更愿意填答问卷,因此可能存在自选择效应,导致调研得出的新就业形态中大学生群体占比可能存在偏高。为防止结果存在较大偏误,本研究以另一项关于麦当劳员工的研究作为参照对比(中国就业促进会,2021)。[8]该研究中,中国麦当劳员工总体中,大学生的比例为55.8%,因此可以证明新就业形态中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比例基本合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 张成刚,王静怡: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

图1 新就业形态中各职业的大学生分布比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7][8][9][10]

在线平台市场类新就业形态所需要的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因此高学历从业者的占比也就越高。例如社群经济组织者——微店的大学生比例达67%,在线教师将近100%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各类新就业形态中大学生的参与比例可以说明大学生进入新就业形态已经是一个普遍现实。但在社会认知层面,这样的普遍事实并不太容易被接受。例如,相当一段时间中,社会舆论认为“6万研究生、17万本科生去送外卖”是文凭的浪费,或教育的过度,亦或是平台对于高学历者的压榨等。[11][12][13]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定义高质量就业,如何认识教育学历与职业的匹配问题等值得深入分析。

如何定义好工作或定义高质量就业,简单来说可以从收入、工作时间和权益保障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对于高质量就业,必须要考虑的是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可得性。对于规模庞大的大学生来说,高质量就业的机会有限。若无法实现最优选择,那大学生在做次优的就业选择中,也可以认真分析职业本身,挖掘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的亮点,进行权衡选择,找到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且就业质量个别维度可以满足需求的就业类别。

在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群体的调研中,一些个别案例可以说明新就业形态在就业质量方面的存在改善。在贵阳市调研中所访谈的外卖骑手是当地的“单王”。尽管从211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工作,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外卖骑手。但该骑手的月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因此,在可得性的考虑下,高质量就业是就业质量个别维度的超额收益可以补偿其他维度损失的就业。另一个案例中,尽管受访谈的骑手是城市轨道专业的大专学历,曾在专业对口的北京地铁工作,但由于工作地点离家较远,租房成本过高等原因最终放弃。在成为外卖骑手后,月收入水平从4000元提升到8000元,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方便地照顾家人。因此,在可得性的考虑下,高质量就业是劳动者在其预算约束范围内所能找到的最优就业方式。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广,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对“稳保就业”和大学生充分就业意义重大(见图2),大学生进入新就业形态是一个广泛现实。

《中国大学生就业》|| 张成刚,王静怡: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

图2 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领域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过往研究发现了许多适合大学生的新就业形态,如淘宝平台、海创会代表的创业平台以及猪八戒、一品威客为代表的自由职业者平台。[14]除上述规模较大的平台外,还有如家政服务、医护到家、工作众包、粉丝经济等各类能够带动就业的平台在发挥作用。

同时,在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新职业,包括职业大典中已经公布的新职业如互联网营销师,此外还有许多未列入大典、但已在生态系统中发展出的一些新职业,《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说明仅在美团平台上因新业态而孕育的新职业就超过70种,[15]如数字化运营师、密室设计师、社区团购团长等,显示新就业形态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就业空间,在此基础上,未来大学生进入新就业平台可能还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三、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与限制

新就业形态发展领域越来越广,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中的一支生力军,新就业形态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机会、灵活就业机会、新职业发展机会,最终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存在一定限制,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新就业形态赋能高校就业育人,从而形成新就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双向赋能。

(一)新就业形态为大学生带来的新就业空间

新就业形态为大学生带来的新就业空间的逻辑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分析:

一是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机会。新就业形态为年轻人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在淘宝平台创业的大学生为例,依托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有了资金成本低、投入风险小、运营条件成熟、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等优势。因此,在电子商务创业、在线平台市场创业成为大学生探索生活方式、实现收入增长的一种途径,这样的创业方式被称为“轻创业”。这种模式突破了工业经济时代必须依靠大资本和大投入才能创业的限制,依托互联网等平台的持续赋能,大学生可以更容易、更高效地找到最擅长的、与市场结合的创业点。

二是平台提供持续赋能。新就业形态的平台通过提供服务,帮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生产和服务效率,如信用体系、用户体系、商品体系、交易流程、计算能力、服务标准等服务。这些服务能够不断改善参与群体的就业、创业效率,提升交易正规化程度。

三是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灵活的就业机会。新就业形态降低了大学生求职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同时执行多个工作和生活任务。门槛比较低,可以随时进入,还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适合大学生进行灵活的就业安排。

四是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新职业发展机会。新技术手段催生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不断发展,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大批新职业。同时,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能源与环保领域新职业迫切需要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可见未来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的新机会。

五是最终获得数字经济红利,大学生通过数字平台活动,就可以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例如经过电商平台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在淘宝平台等的“轻创业”已初具规模,故而新就业形态为大学生提供了享受数字经济红利的方式。

(二)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限制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存在一定限制:一是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不同,根据《电商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或是创业意识以及相应市场基础的差异,这一现状可能源于可获得资源差异,即社会网络密集度与延展性、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可获得性。[16]

二是专业和市场的贴合度也会限制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与传统企业雇佣模式不同,在新就业形态中,大部分情况下劳动者与市场直接对接。部分高校专业与市场贴合度较低,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不容易在新就业形态中找到就业岗位。

三是就业意识和创业等意识也会产生影响。对比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群体在就业差异的研究发现(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2020),[17]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且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逐渐提升的过程,就业初期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对市场的理解,说明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个转型期。现有研究不应仅关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选择,也应关注就业一段时间的转型期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情况,注重就业意识的长期培养。

(三)新就业形态赋能高校就业育人

在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与限制的分析基础上,新就业形态可以通过赋能高校就业育人,实现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相互促进,逻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

一是低进入门槛,即新就业形态带来较低的进入成本,故而一般可以利用业余零散时间,通过线上实现交易,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实践的资金、时间和空间限制。

二是多能力培养,新就业形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敏锐度、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赋能高校就业育人。

三是多岗位匹配,数字技术平台大多以商业生态系统模式出现,商业生态系统中有多类岗位可以与不同专业、不同偏好大学生匹配。

四是提前熟悉数字平台规则,了解数字平台业务类型与发展趋势。通过增强学生适应市场能力,让大学生熟悉市场运行规律。

四、 平台模式下的就业形态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至今,以平台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各类新就业形态涌现,数字平台模式在各领域出现,但由于起步阶段发展不成熟,故而大多是劳动力市场边缘群体进入,大学生群体较少在这一阶段进入新就业形态。

第二是发展阶段,主要新就业形态类别相对稳定,主要数字平台趋于完善。在此阶段大学生群体开始进入新就业形态进行就业、创业并发挥作用,开始并不断适应新就业形态更高的竞争标准和更复杂的商业逻辑。

第三是成熟阶段,随着数字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向成熟,高校开始调整专业与培养模式,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在此阶段新就业形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发挥个体才能,找到职业价值。

当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时,某一类新就业形态发展得比较成熟时,大学生才会选择进入。《电商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2年8.2%的淘宝网店计划招聘应届大学生,毕业两年内应届毕业生淘宝平台开店的人数规模已达到51万,淘宝平台吸纳大学生总量约为2005.4万人就业。可见各类新就业形态成熟度与专业性不断提升。[10]现如今,新就业形态经过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发展趋势明确,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发挥个体才能,找到职业价值。

另外,平台化的组织方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延伸,这也提供了使用平台商业模式组织大学生的方式,例如极视平台是专门提供算法的平台,平台汇聚超25万海内外视觉算法开发者,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可见平台模式下的就业形态不断发展,平台商业模式在各领域扩展,会产生更多就业机会,从而赋能大学生就业创业。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在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转变。然而社会层面对灵活就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其概念的初始发展阶段。新就业形态与灵活就业存在交集,但新就业形态不能简单等于灵活就业。

第二,大学生进入新就业形态是普遍现实和长期趋势。新就业形态中能够产生适合大学生工作的高质量就业岗位。随着新就业形态发展成熟度提高,会吸引更多大学生进入。

第三,新就业形态中能够产生高质量就业岗位。对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定义不应该被理想化,应考虑高质量就业的可得性。

第四,平台商业模式在各领域扩展,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赋能。

(二)政策建议

从长远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依然需要开发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发挥市场力量是提供优质就业岗位的核心力量。新就业形态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推动力,应该发挥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挖掘新就业形态中的就业潜力。

首先,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氛围,让大学生了解新就业形态就业的就业模式、创业模式;二要加强新职业建设,不断将新就业形态中成熟的新职业固定下来;三要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宣传,改变对灵活就业的固有认知,或新设统计类别,从而使新就业形态为大学生就业赋能。

同时,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作用,以专项计划支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持续创新教育课程,构建符合当前创业就业需求的教育模式;加快推动数字平台企业和高校共同打造就业创业实习实践;打造大学生在新就业形态就业创业的标杆和优秀典型。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和政策支持,挖掘新就业形态中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推进涉及大学生就业的全链条各环节整体改善,真正实现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2-12-17(001).

[3]人民日报.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N].人民日报,2000-10-23(009).

[4]南方都市报.用灵活就业粉饰就业率,学生不是唯一受害者[N].南方都市报,2020-09-04.

[5]张成刚,祝慧琳.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型灵活就业的现状与影响[J].中国劳动,2017(9):22-30.DOI:10.19390/j.cnki.chinalabor.2017.09.005.[6]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86-91.DOI:10.16471/j.cnki.11-2822/c.2016.19.011.

[7]张成刚,陈雅茹,徐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资保障研究——以外卖骑手为例[J].中国劳动,2022(4):21-36.

[8]中国就业促进会.企业促进青年就业研究报告–以麦当劳企业调查为例(摘要)[J].中国就业,2021(9):4-6.

[9]阿里研究院,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数字经济与中国妇女就业创业研究报告(2022)[EB/OL].[2022-10-25]https://new.qq.com/rain/a/20230105A05UOG00.

[10][16]阿里研究院,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电商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2022)[EB/OL].[2022-10-25]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577794853/5e0b3d2501901t4a7.

[11]蒋菡.“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何以冲上热搜?[N].工人日报,2022-03-07(003).DOI:10.28277/n.cnki.ngrrb.2022.000936.

[12]王远方.“7万硕士送外卖”?别贩卖焦虑了[N].光明日报,2021-03-18.[13]张文宏,朱春奎,刘宏森,邓蕾,赵凌云,陆新和.硕博蜂拥街道办,大专本科送外卖?——再谈青年人的未来[J].青年学报,2020(4):80-87.

[14]张成刚.新就业形态的类别特征与发展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8(3):14-20.DOI:10.19624/j.cnki.cn42-1005/c.2018.03.002.

[15]美团研究院.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33698.html.

[17]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新居住服务平台退役军人从业研究报告:以贝壳平台为例(2020)[EB/OL].[2022-10-25]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577794853/5e0b3d2501901t4a7.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172.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4 年 1 月 13 日
下一篇 2024 年 1 月 13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