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申小蓉: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究

【作者简介】申小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全国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学生管理。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文章分析了当前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校园招聘中的工作难点,针对行业就指委、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不同主体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举措。

【关键词】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文本引用】申小蓉.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3):84-90

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1076万人,2023年预计达到1158万人,规模将再创新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2023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渗透领域最广、最具创新和活力的领域之一,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3]《中国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内大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人才供给方面,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技术类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速高达146%,大数据技术专业毕业生增速高达256%。[4]做好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会需求量相对乐观,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高

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通信/电信运营、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环比回升。分区域看,东部和东北就业景气指数较高,西部较低。分经济圈看,长三角CIER景气指数较高。分城市看,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的体量仍相对较大,部分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增加。可以看出,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总量较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度较高。在全国在19个行业中,本行业大部分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正常,高校毕业生在市场供求关系上普遍保持稳定的状况,社会需求量相对乐观,大部分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总体而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不会出现骤冷骤热现象。

(二)毕业生到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就业的意愿较高

据统计,2021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为9.2%,仅次于教育行业,其中以互联网相关领域为主,包括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互联网运营等。[5]近年来,互联网企业进一步优化调整自身业务,同时岗位结构也不断优化,计算机程序员等初始技术岗位比例逐年下降,岗位的调整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网络主播、新媒体运营、网络创作等新就业形态逐渐显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应届生期望就业的行业占比最高的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为24.1%,其他行业的占比均在10%以下。

(三)相关高校开展就业工作情况

宏观层面受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国内外形势、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面临一定挑战。各高校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落实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切实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推进校园网络招聘市场建设,及时发布专业设置和生源信息,开展网络招聘服务,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开展校园招聘,促进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提高招聘成功率。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开设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加强指导服务,发布就业和实习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及流程,开展行业技术讲座、求职心理辅导及就业咨询等活动。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帮扶。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本行业用人单位校园招聘需求总量较往年有所减少

在2023届秋季校园招聘中,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大部分用人单位需求较往年有所减少或基本持平,且应届薪资标准持平或降低,只有少量单位的岗位需求量有所增加。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出现裁员“热潮”,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均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并大幅降低应届生招聘规模。2023年秋季校招,百度2000人(去年8000人),减少了75%;字节跳动3000人(去年8000人),减少了62.5%;美团5000人(去年1万人),减少了50%。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甚至暂停了校园招聘计划。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22年下半年线下进校招聘单位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8%。

(二)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不完全对称,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人才培养相对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教育人才、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优化改革都明显滞后。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高校都在扩招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已趋于平稳,而自研芯片需求迫切,集成电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到2030年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缺口20万,但大部分高校都无法快速投入师资、教学设施及科研设备等资源开展并扩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材料、环境、生物、管理等专业在市场上相对饱和,岗位竞争激烈,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优质的高薪工作。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对高校毕业生的学历、专业素养、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等要求越来越高;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能力、目标定位不准确,岗位认知不足,对市场形势的变化不了解,期望偏高、选择盲目。在有限招聘需求和高招聘要求的情况下,来自于“名校”及个人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就业机会受影响较低,但相对背景及能力一般的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

(三)出国(境)受阻加大国内升学和就业竞争

受到新冠疫情反复,中美关系、世界局部地区动荡等影响,近年来出国(境)深造、交流明显受阻。较多原本毕业意向首选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将目标改为国内升学,他们参加考研或挤占推免名额,导致国内升学的竞争压力逐年提升;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出国外语考试推迟、专业受限等原因,被迫选择留学GAP;或因为国际关系等原因主动选择留学GAP,都无法在毕业当年落实去向。但因考试的时间、形式等不确定因素大,留学GAP实际结果大多不理想。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也增加了国内就业的求职竞争。

(四)学生更愿意到大城市、到体制内就业,知名度较低的用人单位很难获得学生青睐,招不到、留不住

从意向就业的地域来看,由于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产业聚集特色及相关高校分布,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域是江浙沪、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地区,其次是中部和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重庆等一线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学生就业意向较高的城市。从意向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首选的单位性质最多的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其次才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其他类型单位,整体更加追求稳定性、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2022年,民营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同时,民营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远超国有企业和其他单位。

跟互联网“大厂”相比,很多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企业在校园招聘时,现场人数、简历投递量都不尽如人意。企业消耗了人力物力开展线下招聘,但最终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第一是用人单位依旧使用比较传统的招聘模式,宣传渠道单一、内容不够契合00后青年的思维模式和兴趣点,方式不“接地气”。第二是部分用人单位设置的岗位薪酬偏低,福利待遇不高,与求职人员的期望值存在差距。第三是部分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只招“名校”学生,或科研、实习经验丰富的学生,目标设定过窄,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五)学生升学意向过高,不就业、慢就业现象明显,对就业的认识和主动性不够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达到474万人,比2022年增长17万人。[6]根据对考研动机调查分析,有超过一半的考生选择了“当下就业困难,暂时规避就业,继续锻炼能力”。此外,有超过四成的考生是因为对本专业兴趣浓厚而继续深造。为了进入理想大学、本科专业不好想换专业等原因均不超过40%。可以看出,在后疫情时代,由于民营经济受到冲击,很多应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通过提升学历来提升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本科学校不满意,或在求职、实习时因学历碰壁,有提升学历的需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受到社会、家庭或同学的影响,对就业产生畏惧,躲避求职压力。

同时,相当一部分首次参加考研失利的学生选择不就业继续考试(“二战”)的现象明显,且多数受到家庭支持,就业态度不够积极,目标定位不准确,或为保留“应届生”身份主动放弃任何形式的就业,且部分家庭比学生本人对不就业、慢就业更加坚定。

(六)线上招聘效果不如线下招聘

新冠疫情推动了线上招聘的常态化,但线上信息泛滥、造成线上形式的招聘管理难度加大,且实际成效不理想。第一,学生会在校内外的各类网站、手机端看到大量招聘信息但难以筛选,用人单位会收到大量的简历,但处理难度大,无效信息会增加真正合格候选人漏选的可能性,导致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度及互动程度的针对性、有效性不高。第二,等待时间较长。由于缺少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沟通,学生在线上投递简历后很多都会陷入被动等待的状态,通常参加传统线下招聘会后求职者一周之内就能得到回音,而网上招聘的等待期相对被延长了,经常是简历发出后数十天才接到反馈,有些甚至直接石沉大海。第三,因为灵活便捷,不少单位的面试次数会明显增加,甚至在多轮线上面试后还有最终的线下面试,多轮次的面试给用人单位增加了负担,学生也可能因此放弃面试。第四,线上求职给少数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对学生和用人单位来说,都存在对虚假信息的担忧。

三、做好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举措建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各地各高校要紧密结合实际,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一是要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多领域校企对接活动。二是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要保持常态化交流,畅通线上线下信息渠道,支持毕业生到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创新创业、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三是各地各部门尽可能将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国企央企招考提前,尽量避免学生因参加公招考试错过校招高峰期,错失选择企业的机会。四是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做好毕业生精准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

(一)行业就指委层面

第一,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在信息传输、通讯服务、互联网等行业领域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新机制,实现就业创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第二,开展行业就业创业研究和政策咨询。对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产业结构变化、就业市场需求、新就业形态、人才供给情况等课题进行研究,研判国内外就业形势,编写发布行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研究报告,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和相关行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第三,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研制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业与职业指南。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就业教育引导,推进行业就业创业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第四,开展就业工作督查调查。协助教育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专项督查,分层分类建立高校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对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

第五,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平台资源聚集优势,推动校企合作。协调、组织供需双方举办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的就业创业活动。

第六,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队伍建设。开展工作队伍保障机制研究、能力培训、学术研讨等,搭建校企交流桥梁,逐步建立高校就业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各学院、辅导员与企业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之间的联系,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环节。

(二)高校层面

1.扩大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指出,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青年群体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岗位。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当前机遇,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拓展更为广泛的行业就业市场;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对接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积极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与对口企业构建常态化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实习实训、见习基地,提升留任率。另一方面,挖掘新职业和灵活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实现多元就业。例如,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吸纳大学生就业潜力巨大。数据显示,54.2%的淘宝店铺团队招录了大学生,团队平均招聘大学生3.7人。5%的网店店铺计划2022年7月后继续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计划招聘大学生1.67人。[7]

2.分类精准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

可以看到,当代一部分“佛系”青年,追求个人体验感和舒适生活,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但实际上这是很难的。高校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重点,进行精准施策,引导学生转变求职观念,注重自我发展,调整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地实现理想。

针对国家重点急需领域,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和人才战略布局,加强引导机制,选拔、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投身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功立业。针对积极“慢就业”学生,高校应该进行鼓励并给予更加宽容的环境。需要在管理上留有一定余地,既要保护学生“审慎”选择的积极性,又要做到及时掌握情况、跟踪进度,在必要时进行帮扶。针对消极“慢就业”学生,因缺乏就业资源或求职技能而找不到工作、对就业没有信心的,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和求职难点,并定期跟进不同学生的就业进展,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提供适时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每一个就业困难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帮助。针对部分家庭支持“不就业”,应加强家校互动和校院两级联动,学院辅导员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就业工作,共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3.充分发挥“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提升培养质量,逐步改善供需结构性矛盾

在专业设置方面,深刻把握教育规律中的“变与不变”“快与慢”等关系,在新增专业设置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社会需求调研,保持战略定力,建设国家亟需“冷门”专业,避免急于建设“过热”专业,适时停办、停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在招生计划制定方面,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紧密联合,充分调研国家及各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将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和就业质量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综合考虑生师比、学科专业建设、生源质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招生规模,促进学校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国家及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招生计划编制中,着力解决部分行业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持续优化招生计划。在教学方式内容方面,坚持“四个面向”,做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探索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用人单位层面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雇主品牌建设

校园招聘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校企合作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才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效果。用人单位应找准自身定位,分析人才需求,汇聚企业资源,通过长期规划,分层次、分类别锁定目标高校,将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科研等各个环节。例如,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开展联合订单班培养;通过与老师的科研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带动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与高校联合举办就业指导及生涯规划讲座、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校园活动提升企业的校园知名度;与目标高校、院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践、交流项目,前置校园招聘,持续加强校园雇主品牌建设,逐步提升招聘效果。

2.加强供需对接,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

第一,精准到校。用人单位要积极了解不同学校的生源信息、专业分布、就业特点等,及时关注学校就业政策和校园招聘安排,积极联系到校开展活动。线上要积极跟进求职流程,线下要避免过分泛滥地开展校园招聘,确保“目标院校”的招聘实效。第二,精准到人。随着职场个体意识崛起,学生在择业时也不再单纯参考薪酬,而是有了更多元的价值理念和个体需求。将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将合适的技术匹配合适的部门,而不是仅仅参考学历或名校背景。在招聘面试、实习实训和工作交流中,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耐心引导、完善组织管理、建设良好的雇主口碑,并在高校中一届一届保留、传播,已经成为企业成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学生层面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第一,在校期间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避免到毕业年级才开始制定就业目标。通过校内外课程和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的生涯态度与自主责任意识。充分了解自身兴趣、性格,完成生涯评估,规划适合的行动方案,主动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第二,要调整就业目标及预期,积极改变“啃老”“慢就业”等佛系心态,建立起不论将来做什么、发展如何,都应有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态度,逐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观念。在就业时,充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职场中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更加长远而良好的发展。

2.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优质的行业和岗位总是万人争过独木桥,考试成绩、证书和其他奖励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方面,要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在自己倾向的领域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主动思考创新。另一方面,职业素养中,用人单位一般比较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不断的总结提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位置。

3.主动了解市场,增加实践锻炼

当前,互联网行业仍是很多应届生择业第一选择,但互联网发展的创业窗口期已结束,进入平台期增速放缓。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基础设施,并不是只有“大厂”能做互联网。从岗位来看,有技术、产品、运营等;从行业来看,金融、建筑、交通、汽车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相关技术和人才。公司可能缩减招聘规模,但技能需求始终旺盛。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底层技术周期带来热门行业交替,碳中和、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芯片正逐渐成为新的五大黄金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人才虹吸,引发职场大迁徙。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让传统制造业公司对各类技术岗位的招聘需求大幅增长,医药行业也在今年秋招放出不少研发、运营岗位,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电池和智能制造方向也释放了更多人才需求。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多参加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市场调研等,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行业前景,了解真实的职场,在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16.

[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EB/OL].https://mp.weixin.qq.com/s/8xnlYqpjWZgb7-Xg6sIbKQ,2022-7-8.

[3]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5707695.htm,2022-9-1.

[4]中国互联网行业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研究报告[EB/OL].https://reader.gmw.cn/2021-12/30/content_35418689.htm.2021-12-31.

[5]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4.

[6]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https://mp.weixin.qq.com/s/YcCHas3qxxqOKrB5U_xCmQ,2022-12-24.

[7]电商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报告2022[EB/OL].https://mp.weixin.qq.com/s/GM49UR7T02Sn09ZQL22CzA?scene=25#wechat_redirect.2022-11-4.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IndustrySHEN Xiao-rong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164.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5 月 9 日 下午5:50
下一篇 2023 年 5 月 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