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李洪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

陶济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大学生就业创业;

石俊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院校研究。

【摘要】就业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服务政府科学决策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评价工作仍存在评价指标不全面、方法不合理、标准不统一、类型特征不凸显等问题。在参考现有文献、实践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就业整体质量”“就业社会贡献度”“就业社会满意度”三个维度提出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时提供合理工具。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就业质量综合指数

【文本引用】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2):1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2]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可见,就业始终是党和国家最为重视的最大民生。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提升就业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从2017年开始高于本科生就业率,但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有些地方、有些高职院校、有些高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忧,“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较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等情况”,人们期待高职院校毕业生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4]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要求,每年组织学校有关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一些第三方机构或者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编制发布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些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切,但是由于评价维度单一、指标不够完善或调查样本相对较少等问题,被认为不能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倒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成为高职实践与理论领域持续聚焦的热点与难点所在。

一、现存问题

(一)评价指标不全面

毕业生就业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用人单位、高校、国家等多方利益,需要满足各方需求。现代产业形态变化,业态变化,就业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对就业的界定、就业质量的评价都需要与时俱进。但是,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只是从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的维度来建立指标,没有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例如,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很多政策导向,要求高校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毕业生就业对国家战略的贡献情况在很多评价指标体系中被忽视。

(二)评价方法不合理

基本上都是就单项指标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比较分析,没有通过综合评价形成一个最终的就业质量综合指数,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质量。即使详细阅读了某所学校或者某个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也只能通过单项指标对某个方面有所了解,无法从整体上掌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这样不利于对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年份之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比较。

(三)评价标准不统一

正如南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王建鹏主任所说的“如今的一个现状是,全国没有一个关于就业质量的统一标准”。[5]尽管我国已经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活动多年,但是从各高职院校的评价实践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报告来看,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统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的角度来解读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容易造成思想上混乱、行动上迷失方向。例如,到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是不是越高就代表就业质量越好?从毕业生及家长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比例越高,毕业生及家长的满意度越高;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样有利于招生宣传,增加吸引力;但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就并非如此。因为国家要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乡基层就业。

(四)类型特征未凸显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分属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两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不同,各方对两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或者说期望值不同,对两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应该有相应区别。但是,目前来看,无论是第三方机构,还是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部门,并没有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分别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说采用同一指标体系、标准来评价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优化路径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需要经历目标分解、内涵分析、指标遴选、权重分配这四个基本步骤,即: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价值分解提炼,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评价指标,继而选取科学的方法分配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制定出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形成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在条件具备时应用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实践,得出能真实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数。按照上述步骤,本课题采用三级指标结构,按照“确定一级指标(评价维度)——分解一级指标内涵——遴选二级指标——分解二级指标内涵——遴选三级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设计评分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如图1),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重点关注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内涵分解,侧重于评价结构性目标实现;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内涵进行分解后形成的可测量的具体指标。

《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图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一)选取指标

按照上述构建步骤,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参考现有文献研究、实践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确定从“就业整体质量”“就业社会贡献度”“就业社会满意度”三大维度来衡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体来说,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3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就业整体质量

就业整体质量是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6]这里所说的具体状况是多方面的,构成其优劣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就业整体质量的内容相应的也是多方面的。在这个维度,借鉴国内外有关组织对体面劳动、就业质量等确定的测量指标,结合我国国情,从就业充分性、就业公平性、就业适配性、就业稳定性、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六个方面来评价。

(1)就业充分性

就业充分性指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工作。能够有就业机会进行就业是谈论就业质量的前提,只有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探讨高质量就业才有意义。在经济运行处于下行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更应强调就业的充分性。在世界各国,就业率是最普遍被用来衡量就业充分性的指标。就业率越高,说明就业越充分;反之,就业率越低,说明就业越不充分。鉴于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课题组设计了“初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两个三级指标来衡量就业的充分性。

初次就业率也被称之为一次性就业率,指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由于我国政府在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时将入伍、升学等均纳入就业范畴。因此,初次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离校时落实了毕业去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年底就业率也被称之为年终就业率或者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指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半年后即当年年底时的就业率。

(2)就业公平性

就业公平性指的是一种就业平等权,即高职院校毕业生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其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户籍或地域、残疾或健康等不同而受歧视。[7]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主要面临的是性别歧视和残疾或健康歧视。我们还应该看到,就业公平不仅指就业机会公平、就业规则公平,还包括就业结果公平。高职院校有些毕业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原因影响了就业竞争力,在同等机会、同一规则下竞争不过其他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需要给予扶持和援助。我国《就业促进法》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9号),人社部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援助。教育部更是多次提出要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就业帮扶工作,在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对高校困难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因此,课题组遴选女生就业率和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两个三级指标来衡量就业公平性。女生就业率考察的是已就业女性毕业生占全体女性毕业生的比例,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考察的是已就业的贫困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占全体困难毕业生的比例。

(3)就业适配性

就业适配性指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也可以说是教育所提升的个人能力与社会工作岗位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匹配程度。[8]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的问题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研究者一般用专业与工作相关度、教育层次与岗位匹配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就业适配性。

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也被称之为对口就业率,指的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具有直接对应性或较高相关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高职院校以专业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强调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必然期望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专业与工作相关度高,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就业时能够学以致用。反之,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低,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就业时不能学以致用。

教育层次与岗位匹配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所接受的教育层次与就业岗位教育层次需求的匹配程度。每一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能被其他层次教育所替代,这是其能够产生和发展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虽然不断调整,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再到“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都凸显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等基本特征,与普通本科高校、中职学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普通本科高校、中职学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也应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院校不能培养与中职学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抢饭碗的学生,否则就属于过度教育。

(4)就业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有比较稳定的工作,获得稳定的劳动报酬,能够保证其生活维持在稳定水平,而用人单位能够保持人员稳定、工作平稳运行的一种状态。这里所说的“一定时间”,国际上一般指的是6个月以上。[9]就业稳定性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稳定的就业不一定是高质量的,但高质量的就业必然是相对稳定的。”[10]就业稳定性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稳定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近期的物质收益,有利于建立人脉、在工作中成长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而提高就业质量和薪酬水平。对用人单位来说,稳定的就业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保证生产经营稳定、降低人才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

衡量就业稳定性如何,可以使用签约率和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两个指标。签约率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或三方协议的方式就业。劳动合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建立稳定劳资关系的主要标志,劳资双方明确劳资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纠纷的重要手段。不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劳资双方关系的不明确;没有劳动合同的就业,是不稳定的就业。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是指毕业半年内变换过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居高不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离职率高,既说明就业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毕业生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发展空间等不满意,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5)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指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因其被雇用而获得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带薪假期等福利待遇。薪酬福利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学习投资的回报,也是其和整个家庭生活的保障;薪酬福利水平的差别,可以有力地反映不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11]基于我国目前时期的基本情况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课题组决定使用起薪(月收入)、毕业半年后月薪、福利保障三个指标来衡量薪酬福利水平。

起薪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月全部月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补贴、提成,以及长期与短期的激励等。这一指标考察的是一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起薪的平均值。毕业半年后月薪是指毕业生当年12月份的全部月收入,这一指标考察的是一所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薪的平均值。福利保障本来包括社会保险、带薪假期等多种福利项目,但是从可操作性考虑,课题组选取社会保险参保率作为福利待遇这一指标的考察点。

(6)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指的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而提供的各种必要条件的总和,包括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等。劳动能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和劳动者发展,但是也可能给劳动者带来健康隐患。因此,我国劳动法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劳动条件做出了很多规定,例如“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高质量的就业,必然是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得到良好保障的就业,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要求。

鉴于当前我国加班文化盛行、过劳死和生产事故及工伤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课题组采用周工作时长、职业安全与健康两个指标来衡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条件。周工作时长是指每周工作的平均时长。职业安全与健康本应考察工伤事故发生率,但是这一数据在测评时难以获取,因此,课题组采用毕业生自评职业健康这一代理变量来测度职业安全与健康。根据毕业生对“您的工作对您的健康是否有消极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来测量,应答选项分为“很有影响”“有点影响”和“没有影响”,分别定义为“低水平职业健康”“中等水平职业健康”和“高水平职业健康”,分别赋值为1、2和3。

2.就业社会贡献度

就业社会贡献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导向,课题组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社会贡献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贡献度、政策性就业贡献度、创业贡献度、优质生源贡献度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贡献度

经济发展贡献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影响与贡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衡量经济发展贡献度,首先要考察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越高,高职院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越大,影响力越强。其次是重点行业产业就业比例,每个地区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现有产业状况等条件,确定了一些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应该重点为这些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再次是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这里所说的重点单位是指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500强企业是同行业的排头兵或者说龙头,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或者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在本行业有较强的号召力,对本行业的其他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在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最后是重点地区就业比例,这里所说的重点地区是指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比较严重的人才流失、人才短缺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的号召,到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就业,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有的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涉及的地区都属于重点地区,但是这种观点实际上将重点地区的范围人为泛化了。一方面,“一带一路”覆盖全国各个省区,而不是有媒体报道的18 个省区市。[12]另一方面,我国正在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覆盖了各省市。

(2)政策性就业贡献度

政策性就业贡献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家实施的各种政策性就业项目中所作出的贡献。近年来,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性就业项目。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政策性就业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评价时的便利,课题组使用征兵任务完成率和基层项目就业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政策性就业贡献度。征兵任务完成率是指高职院校对征兵部门下达的毕业生应征入伍任务的完成情况。征集大学生入伍,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该把毕业生作为应征入伍的重点对象,引导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5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基层项目就业比例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

(3)创业贡献度

创业贡献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创业带动就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要求制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落实政府要求,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课题组采用自主创业比例、创业项目盈亏比例、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度三个指标来衡量创业贡献度。自主创业比例是指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是从创业数量上考察其贡献度。创业项目盈亏比例是指盈利项目占高职院校毕业生所有创业项目的比例,考察的是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与毕业生所学专业具有直接对应性或高度相关性的创业项目占所有创业项目的比例。一般认为,与毕业生所学专业具有直接对应性或高度相关性的创业项目,成活率较高。[13]

(4)升学贡献度

升学贡献度是指高职院校为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和向更高层次教育学校提供优质生源所作出的影响与贡献。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很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含量和复合程度提高,人才需求层次明显上移,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意愿进入更高层次学校继续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适度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2020年,一些省市专升本比例已经超过15%,到2022年,可能会超过20%。高职院校应该为本科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和本科职业学校)输送高质量生源。课题组选取国内升学率和留学率两项指标来衡量升学贡献度。国内升学率是指通过专升本(包括专接本)进入本科高校继续学习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留学率是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3.就业社会满意度

就业社会满意度是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否满足其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关系认知与情感体验。[14]社会满意度是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观性指标,可细分为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鉴于毕业生满意度与家长满意度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且对家长满意度的测评往往比较困难,课题组选取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

(1)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满意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状况(综合薪酬、福利保障、工作条件、发展空间等)是否满足其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可以确切地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满意度取决于毕业生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从薪酬满意度、福利保障满意度、工作条件满意度、发展空间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顾名思义,薪酬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其薪酬水平的满意程度;福利保障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其获得的福利保障(主要指社会保险等)的满意程度;工作条件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其工作时长、职业安全与健康等工作条件的满意程度;发展空间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

(2)用人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简称,也被称之为雇主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表现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满意程度。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利益相关方,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用人单位满意度是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其内涵,可以使用思想道德满意度、专业知识满意度、职业能力满意度、职业素养满意度、发展潜力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思想道德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专业知识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掌握专业知识的满意程度;职业能力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满意程度;职业素养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满意程度;发展潜力满意度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具备的发展潜力的满意程度。

(二)确定权重

在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结构后,需要确定各指标在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确定权重有很多成熟的方法,例如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优序图法、熵值法(熵权法)、Delphi法、CRITIC等方法都经常被使用。其中,层次分析法既集中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相应的数学工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处理,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15]因此,课题组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本步骤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首要工作是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课题组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层A(第一层),以就业整体质量、就业社会影响力、就业社会满意度3 个一级指标准则层B(第二层),以就业充分性等12个二级指标为子准则层b(第三层),以初次就业率等33个三级指标为具体指标层C(第四层),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图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建好层次结构模型之后,就要从第二层开始通过每一层中要素的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根据层次结构模型,课题组设计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用来调查、收集专家对评价要素(指标)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问卷采用AHP1-9标度法,要求专家对同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课题组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放给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比较有研究的专家,在1周内共有来自湖北、湖南、四川、贵州、辽宁、北京、山西、上海、河南等省市的95位专家进行了有效应答。其中,高职院校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12人,就业管理部门负责人24人,就业管理教师56人,就业质量研究学者3人。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后,得到专家所给出的16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群。其中,准则层1个,子准则层3个,指标层12个。由于样本量较大,在短期内对每个专家的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权重难度太大,课题组用几何平均数集合了所有专家对某个因素的判断赋分,构建了16个综合判断矩阵。表2是对专家打分求取几何平均数之后形成的准则层判断矩阵(A-B综合判断矩阵)。

表2  A-B综合判断矩阵

《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3.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课题组利用方根法分别计算出16个判断矩阵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即权重向量)、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标CR值,完成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CR均<0.1),然后从最高层至最底层逐层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所有因素(指标)对总目标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权重。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层级,得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表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大学生就业》|| 李洪渠,陶济东,石俊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制定评分标准

在确定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其权重之后,需要为每一个三级指标确定评分标准,即规定一个统一衡量尺度。只有制定了评分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用于评价实践。课题组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出5个等级,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赋分(以100分为满分)。为了合理地划分等级并赋分,课题组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编制的《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部分省份和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文献资料,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发展趋势,再以此为依据确定中间等级的标准及赋分,然后确定其他等级的标准和赋分。对于没有全国平均值的指标,选取部分省份的平均值进行替代;既没有全国平均值也没有省份平均值的指标,选取部分高职院校的平均值进行替代。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薪酬水平和物价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分省制定起薪(月收入)、毕业半年后月薪这2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另外,东部、中部和西部、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到重点地区(西部和东北)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这完全符合毕业生大多数本地就业的政策导向,因此,应该分别制定东部、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和西部、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重点地区就业比例这一指标的评分标准。

(四)形成就业质量综合指数

首先,根据33个三级指标的量值和评分标准,对33个三级指标分别赋分;其次,根据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出33个三级指标的指数值;再次,将12个二级指标下属的各个三级指标的指数值相加,分别计算出12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复次,将3个一级指标下属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相加,分别计算出3个一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3个一级指标的指数值相加,计算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指数。

三、结语

本研究在参考现有文献研究、实践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衡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旨在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时提供合理工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可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指数的历年纵向对比或同类院校横向比较,掌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预测发展趋势,改进就业工作乃至人才培养工作,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发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的效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平台建设,为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变化等动态更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及其权重与评分标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3085.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12 月 21 日
下一篇 2023 年 12 月 21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