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两会委员谈就业

信思金委员:

提高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在调研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依旧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信思金提交了相关提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岗位需求和毕业生数量、质量存在结构性矛盾。”信思金表示,一方面,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同比增加82万,但受经济增速放缓、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数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部分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

信思金建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实体经济对稳定经济大盘、创造就业岗位的积极作用,以及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岗位上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同时,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改革,强化产教协同育人,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信思金发现,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引进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引才留才的实际效果欠佳,面临“人才困境”。为此,他建议出台国家层面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强的人才区域性流动引导与支持政策,比如优化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定向委培生”等人才招生和培养政策,从人才补贴、职业发展精准支持、用人单位税费减免等层面给予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更多更实的政策倾斜,改善上述区域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留才能力等。

“要完善招录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供需对接系统,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的时效性和匹配的精准度。”信思金还建议,优化高校升学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考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时间安排,为毕业生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求职成功率。

两会超话:

如何保障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抓住重点群体是关键。做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这一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工作,成为全国两会上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

“不同背景条件的待就业人员面对的就业壁垒各不相同,用人单位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唯年龄论,导致选人目光狭窄,忽视了其他人群的优点和成长性。重塑就业市场上的价值观,中央已经释放了信号,我们静心等待社会观念的松绑。”网友“小尼”在“石榴云12345问政”留言板开设的2023年“两会超话”互动讨论区留言。

网友“天天”建议:应该多鼓励企业吸纳青年人就业,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消除就业市场中有关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采取更多有效手段保障青年求职者权益。

石榴云网友针对“青年人就业如何保障”话题进行的讨论

石榴云网友针对“青年人就业如何保障”话题进行的讨论。助力青年人就业,也受到了住疆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刘涛的关注。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强化这个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是稳就业的关键棋。”刘涛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出台更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保障政策。教育部门需根据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保证高校人才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高校应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就业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大学生则应在提升自身素养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树立更加理性的择业就业观。

刘涛介绍,新疆医科大学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系列举措,包括实施就业去向落实率周报制、实践—实习—就业联动机制、就业核查制、督导约谈制度等,并强化督促检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包括加大校园招聘活动力度、校领导带队走访用人单位等多方位拓宽学生就业岗位资源。

“我们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意向数据库,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求职需求,今年,将继续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刘涛说。

吴碧霞委员:

建议简化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

2022年,共青团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就业手续办理总体评价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堵点,一些就业手续仍比较繁琐。例如,毕业生需要登录“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签系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等系统,要填写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且需要到相关部门盖章、请相关经手人签字。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建议,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毕业生就业手续背后的工作逻辑和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精简环节设置,减少非必要功能,让学生和一线辅导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找工作和就业服务中来。

吴碧霞还建议改革现有就业工作评价机制,有关部门在对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进行考核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跟踪学生中长期发展,并委托第三方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科学专业的新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我国人才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2972.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3 年 1 月 28 日
下一篇 2023 年 1 月 28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