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3年第1期目录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3年第1期目录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3年第1期目录

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吕冰,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近年来,新冠疫情迁延反复、多点散发,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就业总量叠加压力和长期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预期明显降低、体制内就业偏好增强、灵活就业的趋势加剧、慢就业比例有所上升、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等鲜明特点。党的二十大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出新部署新要求,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因势利导,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工作方式,高质量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简介】解平,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安徽省作为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大省,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十分重要。近年来,安徽省教育系统聚焦就业民生工程,以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联通产业、专业、就业“三业”,接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的政府主导、高校产出、市场配置、社会服务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工作格局,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资源。

【关键词】区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思考实践

多元协同视角下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

【作者简介】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装备制造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科技创新。

【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章首先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归纳提炼为“一个目标、两个关键、八个着力点”,即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把握“好就业”和“就好业”两个关键,抓住“稳就业、通渠道、缓矛盾、促信心、增收入、提素质、优条件、保权益”八个着力点。接着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从就业渠道、人岗供需、就业质量探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最后,基于政府、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提出构建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助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充分就业;多元协同培养;装备制造行业

以新工科建设推动材料化工行业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简介】巩金龙,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材料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化学工程。

【摘要】人才是材料化工行业发展的根本支撑,直接关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培养符合材料化工行业发展的卓越人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校实现好“四个服务”办学使命的重要体现。准确把握我国材料化工行业发展新趋势、人才需求新情况、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依托新工科建设,形成材料化工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是材料化工行业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化工行业;高质量充分就业

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

师范类本科生就业流动分析

【作者简介】胡建平,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测量与统计,大学生就业创业;

沈宝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摘要】基于江苏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以“市”作为流动的基本单位,分析江苏高校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省就业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八成省内生源的师范类本科生在省内发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行为。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吸纳师范类本科生的主要阵地,留才引才优势明显,其中尤以南京和苏州为代表。三线城市面临留才引才难题,流入流出比值远远小于1,呈现明显的人才流动“顺差”。在分析就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学校和地区经济均对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为促进师范类本科生合理流动,可以从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师范生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留才引才机制等角度制定相关措施。

【关键词】江苏高校;省内生源;师范类本科生;本省就业流动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陈言良,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

张海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处干部,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工作机制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的总结,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缓解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工作机制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的三重内涵

【作者简介】周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是就业优先政策的价值基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的重要特质,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的客观需求和指导实践的现实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中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起点,坚持激发学生主观活力的关键路径和坚持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人民至上;高校;就业 内涵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融合机制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简介】吴冕君,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于实现国家“人才兴国”战略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远意义。思政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不仅承担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任务,而且承担着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职责使命。本文基于高质量就业这一背景,在概述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及两者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对创建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质量就业;融合机制

以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与公共传播;

于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挂职),研究方向:人才发展与知识发展。

【摘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主要战线。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要关注其毕业期间与社会供需匹配所需的“就业力”,更重要的是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实现与社会供需匹配的“职业发展力”。大学生职业发展力包括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力,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共同构筑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育体系。

【关键词】职业发展力;就业力;大学生就业;三全育人

引导一流高校毕业生到重点行业、

关键领域就业的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卫善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马安奕,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中心辅导员,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摘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流人才,旨在鼓励毕业生投身重点单位就业。基于各C9高校2019-2021年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相关材料,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现状与引导举措,并从组织先行、制度保障、培养贯通、品牌续力、反馈评价、全员参与等六个维度整体建构高校就业引导机制:以完善的组织领导、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开展各项就业引导活动、贯通培养过程为核心内容,通过形成持续的品牌特色、大数据反馈,联动全员力量。

【关键词】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双一流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就业引导机制

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的对策研究——以中南大学选调生为样本

【作者简介】傅航,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赞,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对提高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和推动力至关重要,也是高校毕业生把握时代、创造价值、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及个别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中南大学240名定向选调生进行调研,分析选调生工作现状,总结规律,提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基层单位与高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以期更有效地引导高校毕业生为基层提供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就业引导

高校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就业影响因素与

保障体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唐澍,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研究;

麻力,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与理论研究;

陈靖,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工作。

【摘要】基于对陕西省2013名基层项目就业毕业生的问卷分析,实证调查个人、家庭、制度、就业服务等因素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优惠政策、职业技能、父母观念和制度安排对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就业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家庭社会关系、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个人就业认知等因素也会对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就业产生影响。因此,亟需完善基层项目就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赴基层项目建功立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项目;影响因素;保障体系

大学生生涯思维:

内涵、测量与干预策略

【作者简介】李莎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生涯咨询与测评;

甘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摘要】大学生接受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普适性生涯教育后,依旧会对职业生涯存在认知偏差,产生消极情绪及行为反应,难以做出合理满意的职业生涯决策或克服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生涯思维是个体对职业问题解决和职业生涯决策有关的假设、态度、行为、信念、情感、计划及策略思考的结果。了解生涯思维的内涵、测量及干预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别并转变非功能性生涯思维,提高其职业生涯决策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生涯思维;职业生涯决策;生涯教育;生涯咨询

项目参与型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的

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娄雪,长春财经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管理;

宋姣,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培训部部长,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

【摘要】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新型基层教学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项目参与型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旨在探索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的组织创新,构建起拥有丰富优质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和教学备课、教学研究新范式的新型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通过对当前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的分析,从项目参与的角度探讨构建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项目参与;创新创业

“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

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刘颂迪,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启发者、信息传递者和活动服务者等多元角色。然而,由于高校辅导员受制于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偏差、教育经验不足、教育方式不科学,其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通过各种切实有效措施提升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主动作为 精准施策

引导毕业生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清华大学面向重要领域地域开展就业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从党和国家利益全局高度认识和推动就业工作,鼓励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2年清华大学党委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学生就业引导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将就业引导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将毕业生就业选择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检验,向国家重要领域和地域培养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华为约有19.5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

华为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成为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为世界提供多样性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出行、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智慧体验。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due.cn/jiuye/2922.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2 年 9 月 12 日
下一篇 2022 年 9 月 12 日

相关推荐